2023知到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(山东师范大学) 完整智慧树网课章节测试答案

Title

绪论 单元测试

1、多选题:
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”学习目的是了解国史、国情,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( )
选项:
A:社会主义道路
B:改革开放
C:马克思主义
D:中国共产党
答案: 【社会主义道路 ;
改革开放;
马克思主义 ;
中国共产党

2、单选题:
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( )
选项:
A:中法战争
B:八国联军侵华战争
C:鸦片战争
D:甲午战争
答案: 【鸦片战争

3、多选题:
鸦片战争以后,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( )
选项:
A: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殖民地的中国
B: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
C: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
D: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
答案: 【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;
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

4、单选题:
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是( )
选项:
A:民族资产阶级
B:农民阶级
C:工人阶级
D:小资产阶级
答案: 【工人阶级

第一章 单元测试

1、单选题:
资本—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,首先和主要的是( )
选项:
A:军事侵略
B:经济掠夺
C:政治控制
D:文化渗透
答案: 【军事侵略

2、单选题:
中国近代史上,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( )
选项:
A:义和团运动
B: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
C: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
D:太平天国农民斗争
答案: 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

3、单选题:
近代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( )
选项:
A:中日甲午战争以后
B:新文化运动以后
C: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
D:鸦片战争以后
答案: 【中日甲午战争以后

4、单选题:
近代中国首先喊出“振兴中华”口号的是( )
选项:
A:严复
B:林则徐
C:康有为
D:孙中山
答案: 【孙中山

5、多选题:
帝国主义列强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有( )
选项:
A: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
B: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
C:共产国际对中国民族斗争的大力支援
D: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英勇抵抗
答案: 【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;
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

第二章 单元测试

1、多选题:
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( )
选项:
A: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
B: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
C: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
D: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
答案: 【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;
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

2、单选题:
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是( )
选项:
A:北伐、西征
B:北京事变
C:天京事变
D:永安建制
答案: 【天京事变

3、单选题:
1859年,被洪秀全封为干王,总领朝政的是( )
选项:
A:石达开
B:李秀成
C:洪仁玕
D:陈玉成
答案: 【洪仁玕

4、单选题:
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( )
选项:
A: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
B:西学为体,中学为用
C:自强、求富
D:师夷长技以制夷
答案: 【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

5、单选题:
1865年,李鸿章筹办的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( )
选项:
A: 天津机器局
B:金陵机器局
C:上海江南制造总局
D:湖北枪炮厂
答案: 【上海江南制造总局

6、单选题:
洋务运动中,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多数属于( )
选项:
A:官督商办
B:官商合办
C:商办
D:官办
答案: 【官督商办

7、单选题:
洋务运动期间,清政府建立的海军主力是( )
选项:
A:福建水师
B:南洋水师
C:广东水师
D:北洋水师
答案: 【北洋水师

8、单选题:
关于洋务运动,错误的说法有( )
选项:
A: 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
B: 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
C: 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
D: 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
答案: 【 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

9、单选题:
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,新政仅存的一项成果是( )
选项:
A: 农工商总局
B: 继续提倡实业制度
C: 铁路矿物总局
D:京师大学堂
答案: 【京师大学堂

10、多选题:
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,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包括( )
选项:
A: 举办近代工业
B: 创办新式学堂
C: 建立新式海陆军
D: 派遣留学生
答案: 【 举办近代工业 ;
 创办新式学堂 ;
 建立新式海陆军;
 派遣留学生

11、多选题:
资产阶级维新派撰写或翻译的宣传维新主张的著作有( )
选项:
A: 康有为《新学伪经考》、《孔子改制考》
B: 梁启超《变法通议》
C: 严复《天演论》
D: 谭嗣同《仁学》
答案: 【 康有为《新学伪经考》、《孔子改制考》;
 梁启超《变法通议》;
 严复《天演论》;
 谭嗣同《仁学》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